摘要:在產品造型專業課程教學中,將常州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引入專業課程體系,開設非遺工藝研習課程,以設計大賽項目化課程為核心,穿插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項目,手工藝研習社團活動幫助學生課后可持續化學習,聯動教師的科研項目,從而實現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喚,以非遺技藝的研習、非遺工藝品的再設計喚醒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
關鍵詞:非遺、課程、實踐
1.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記憶,滋潤著人類的心靈,對于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但是隨著時間的逝去,生活方式的變革,被社會無情地淘洗。這些現象說明在一定意義上,只有保護和重新喚醒這些“記憶”,才能讓人們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珍貴價值,才能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然”地被保護,自發地被傳承與創新,才能真正懂得人類文化整體的內涵與意義。
自2009年起,在我院產品造型專業的專業課程中,逐步引入常州美術類非遺項目,有目的地、有計劃地、有創意地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曾經的記憶。在喚起非遺記憶之路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鍛煉教師的實踐能力、科研能力。在學生專業能力培養方面,開設非遺技藝的入門課程,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非遺技藝基礎技能,在產品造型專業實訓課程中,圍繞地方旅游商品設計大賽、江蘇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項目,著重用現代設計理念再設計地方美術類非遺工藝品,將珍貴的非遺手工藝技能通過文化創意產品得以呈現,將教師、學生的創意與非遺活態技藝的研習、探索與實踐融合在一起,喚起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記憶。在將常州美術類非遺逐步融入產品造型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過程中,一方面,產品造型專業學生的專業技能特色化構建,學生對非遺技藝的可持續化學習,有效地促進了地方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化傳承,教師、學生的現代創意設計能力,為非遺工藝創新化傳承給予足夠的空間;另一方面,在學生社會能力培養方面,通過組織教師、學生參觀非遺工藝品的制作過程,對話非遺手藝人,用非遺手藝人寶貴的“工匠精神”影響學生、教師,從而提高學生、教師的職業素養。
4.總結
2.1 引非遺項目入課堂,技藝結合構建教學體系
雖然工業設計,產品設計之父雷蒙德.羅維可以掌控從口紅到飛機的設計,但是對于我們更多的產品設計的學習者,設計能力是需要逐步培養與經驗積累的,因此在產品造型專業的教學中需要有的放矢,即專業教學要有所定定位。就身處常州的高職院校,如何與區域優勢文化融合,服務于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
自2006年開辦產品造型專業起,我院產品造型專業綜合實訓課程主要圍繞旅游紀念品設計展開,在進一步挖掘常州特色元素的過程中,我們關注到常州美術類非遺項目,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將常州的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亂針繡、留青竹刻等)逐步融入我院產品造型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對課程體系“再建設”,因技、因藝、因材和因人的不同,以多模塊、可重構的方式實施個性化教學模式,搭建行業、企業有效合作的互動平臺,實現傳統技藝的系統“再傳承”。建立起基礎課程與非遺技藝課程的鋪墊關系,非遺技藝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的延續關系,構建特色化的課程教學體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關鍵在人的活態技藝的傳承,為了保障了該類課程順利開展,在師資培養上我們采用自陪與引進兩種方式。例如:為了將亂針繡融入產品造型專業課程,早在2005年,從藝術設計專業中選派兩名教師,在學院領導的牽線搭橋下,拜常州亂針繡第三代傳人,江蘇省級工藝美術大師孫燕云女士為師,給予教師脫產半年,業余一年的時間,進入孫燕云亂針繡藝術創作中心潛心學習亂針繡技藝,為亂針繡課程的開設鋪墊基礎。 2009年在產品造型專業中開設《繡品制作》,同年學生課程作品參加由江蘇省教育廳舉辦的江蘇省大學生藝術節展演活動,取得了兩個二等獎的好成績,這充分說明將非遺項目通入現代藝術設計中,無疑是彰顯專業教學特色有效途徑之一。例如:為了開設留青竹刻課程,將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徐風引進產品造型專業,徐老師在授課中,從材料準備、工具準備、作品制作,以現場教學、示范式的教學方法為學生展現徐氏留青竹刻的活態技藝,一對一指導學生進行留青竹刻工藝的學習、實踐;在產品造型專業綜合實訓課程群(旅游紀念品設計→計算機輔助旅游紀念品設計→旅游紀念品設計模型制作→旅游紀念品設計項目發布)中,專業教師從產品設計角度,指導學生進行地方旅游紀念品設計構思,在設計方法和設計深度上,從形的套用→抽象化→轉化改良→隱喻→創造意義,逐步引導學生進行旅游紀念品的創意設計,在設計方案的篩選中,涉及留青竹刻工藝的設計方案,由徐風對設計方案中的留青竹刻技藝的可實現性進行審核,并進一步指導設計方案轉變為實物模型,工藝美術大師、專業教師、學生人力資源的聯合引領,帶動技術和藝術的聯動,從而促進學生的在留青竹刻工藝上的技術技能的積累,有效地促進了留青竹刻工藝的傳承與創新,產品創意設計執行能力逐步提高。傳統工藝技術和現代藝術設計在這一教學過程中,進行了深度的碰撞、融合、提升,構建了合理有效的技藝融通的教學體系。
2.2 基于非遺工藝創造現代文創產品
在產品造型的專業綜合實訓課程:旅游紀念品設計、畢業設計中,基于前期學生學習非遺工藝的基礎上,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依據產品的功能、形態、材質等七要素,有選擇地嘗試將非遺工藝與現代產品相結合,一方面,有目的地督促學生對非遺技藝這一手工文化持續性學習、提升;另一方面,從現代設計、現代生活方式入手,將非遺工藝與現代產品結合,讓非遺工藝品貼近現代人生活需求,從而喚醒大眾對非遺的曾經記憶。例如:在2016的蘇州創意博覽會中,筆者偶見“巫—耳機”,該品牌來源于:“對音樂、設計和手工制作的熱愛是我們從2013年3月開始這份工作的源動力。我們帶著“手工藝”的榮耀想在這個 ‘精工’時代為喜歡音樂追求手工之美的藝術青年們設計一款頭戴式耳機?!薄?】在專注于耳麥音質的基礎上,該品牌創立者們將傳統皮具、銀飾等傳統工藝與耳麥的外觀造型融合,個性化的彩繪皮雕,精致的銀飾,裝飾在耳麥之上,使得現代化工業化產品耳麥,散發出濃濃的民族手工藝文化氣息,提升耳麥產品的品質,“巫—耳機”出售的不僅僅是個性化、高端訂制,更是對手工藝文化的鐘愛之情,對藝術品質的追求?!拔住鷻C”讓傳統手工藝與現代工業產品在新時期和平并完美共生,更是對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中如何存在的積極探索。在傳統與現代如何融合的探索之路上,不再像我們的前輩那樣激進、糾結、迷?!辉傧萑?“手工藝”、“工業化”、“裝飾”孰輕孰重“戰斗”中。這些成功的文化創意產品案例,給予我們強大的信心和動力,致力于將非遺工藝融入現代產品設計中的教學探索與實踐。
2.3 用現代設計理念“包裝”非遺
將非遺融入產品造型專業課程,在課程教學,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中,多渠道、多角度組織教師、學生深入認識常州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物質載體——工藝品的形態、功能、材質、色彩、工藝、經濟等方面進行創意化“包裝”;另一方面,非遺傳承人在與學校專任教師、學生的交流中,無形中也被現代藝術設計氛圍所感染,有助于非遺傳承人進行富有創造性作品的萌發。例如:蘇繡傳承人梁雪芳大師,曾經說過: “蘇繡是一門古老而復雜的手藝,如何讓蘇繡能夠傳承延續、不斷創新,能夠走出鎮湖、走向世界,跟上時代的潮流,將是我畢生探索追求的方向”【2】。大師的發自肺腑的感言,讓我們倍感探索傳統非遺工藝與現代文創結合之路,是可行且必須的。2006年經過蘇州工藝美術學院的推薦,技藝上已經爐火純青的梁雪芳大師走進清華學堂,開啟其藝術人生的新篇章,其與導師林樂成教授聯合創作的刺繡作品《水上人家》系列,被選為清華大學的外交禮品;之后,梁雪芳大師創作的《殘荷》、《而若盛開》系列,讓所有人對蘇繡有了重新認識,正是梁雪芳大師孜孜不倦、推陳出新的“學、仿、創、承”,使得蘇繡在現代有了突破性發展。這充分表明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需要用現代設計理念“包裝”,從而促進其在現代社會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發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僅僅停留在“保護”的層面上,而是在現代人的生活中找尋到存在位置,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由自在地“活在”我們的生活中,從而更新人們曾經的記憶,為開辟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時期新印象。
2.4 非遺特色化課程延續——學生社團活動、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
就我院目前的招生層次看,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較低,大部分學生經常是課程結束,課程學習內容結束,如何改變這一現實而殘酷的教學問題?自2009年起,以產品造型設計專業教師、學生組織建設的民藝社,作為產品造型專業課程的延續,為學生技術技能的積累提供繼續學習的環境。該專業團隊教師指導了多項圍繞常州非遺的江蘇省大學生實踐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帶動了學生、教師對常州美術類非遺的歷史、工藝、工藝品有了更深研究,推進了非遺在產品造型設計課程中深度融合。例如:在“傳統元素與現代元素在地方旅游商品設計中的應用”大創項目中,以“蝶戀花”、“年年有余”主題對常州梳篦(國家級非遺項目)進行創意設計;在“常州非遺在藝術設計中的傳承探究” 大創項目中,對常州梳篦、金壇刻紙、留青竹刻、亂針繡四個典型的非遺項目進行田野式調研,收集非遺項目的現狀資料,采訪各個項目的傳承人,與傳承人探討非遺項目在現代社會中傳承與發展的現狀問題;用現代形式語言概括,非遺項目的典型特征。
正是這些特色化課余活動項目,有效地促進了學生、教師對常州美術類非遺項目的深入認識,激發了其對非遺工藝、非遺工藝品熱愛之情。
2.5 以“工匠精神”引領職業精神
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快餐文化的侵蝕下,愈來愈少的人有毅力為了手藝的傳承而堅守,為了工藝的精湛而孜孜不倦,進而導致整個社會人的職業態度、職業精神的水準低下。在經歷著非物質文化遺產頻臨失傳、傳承斷節、脫離當下生活,非遺工藝品品質粗糙的現狀,我們越來越需要一種精神的激勵,那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Craftsman’s spirit)屬于職業精神的范疇,是從業人員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與其人生觀和價值觀緊密相連,是從業過程中對職業的態度和精神理念。具體而言,它是從業人員,尤其是工匠們,對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理念,是不斷地雕琢產品、改善工藝、享受產品升華的過程。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對品質的追求[3]。為什么我們的生活中,劣質產品、仿冒產品橫行?正是大眾對工匠精神的缺失,才導致整個社會對產品品質、技術要求、環境質量等等約束標準的低下。例如:在對垃圾的分類回收的問題上,在我國至今也沒有實行起來,廢電池的污染性及其之大,雖然在一些垃圾桶上有所體現,但并未所有人都將廢電池進行妥善的安置,而廢電池的危害是一個長期慢慢釋放過程,就像手藝對一個人的影響亦是不溫不熱,需要時間慢慢磨練,這二者的結局類似于“遺臭萬年”、“流芳百世”。因此,我們迫切期待“工匠精神”的引領,對整個社會的“潤物細無聲”。
高等職業教育的就是要為學生走向社會,面對職業的選擇與定位,做好鋪墊作用。一方面職業教育要給予學生能夠“吃飯”的能力,必要的技術技能的培養;另一方面,整個教育流程(基礎、高等教育)應該持續培養學生,能夠“好好吃飯”態度,職業操守。在非遺融入產品造型專業課程的探索中,通過大師走進課堂,觀摩非遺手藝人工作過程,對話非遺手藝人,期望用手工藝人淳樸的“工匠精神”感染學生、教師的學習態度、工作態度,從而締造新時期的職業精神。
3.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考評機制
“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考評機制”,以專業所面向的職業為依據,根據真實工作過程中的工作內容、能力要求,采用“行動導向、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學習內容、學習過程與將來在企業就業的工作崗位結合起來,把工作過程變成學習過程。設定一定的標準,采用科學的考核評價方式,才能保障教學項目實施的成功性。
根據產品造型專業課程的特點及高職學生學情,選擇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考核方法,對學生、教師進行雙向考核。例如:在2015的旅游紀念品設計課程中,筆者在教學中依據產品設計工作流程,對課程教學任務及考核因子設計為:
對課程教學實行分段式考核,引導學生制定學習任務、時間計劃表,在每個階段均根據學生學習態度(考勤、學習參與度)、階段成果進行透明化考核及公示,有進步必獎勵,將班級整體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起來,從而推動整個教學過程有計劃、有任務、有考核地完成,正由于這種一環扣一環教學考核方法,促使課程作品中有50%以上的獲獎率(江蘇紫金獎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入圍獎5個,常州文化創意和設計大賽優秀獎4個(團隊作品))。有效合理的考評機制無疑為非遺融入產品造型專業課程的實施給予強力的保障。
2.非遺融入產品造型專業課程的探索與實踐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產品造型專業課程的探索與實踐,通過項目化課程教學實現了對常州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呼喚,以非遺技藝的研習、以具有一定創意、符合當代人生活方式的非遺工藝品(梳篦、留青竹刻、亂針繡、金壇刻紙等)喚醒人們記憶,從而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創新,在這一過程中,產品造型專業的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高,專業地方特色化愈加明朗,學生實現了對產品造型專業技能、非遺工藝的技術技能的積累,現代“工匠精神”化的職業素養的培養,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能力得到顯著提高,真正實現了教學互長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By Wu Design 深圳市哲巫本計設計有限公司https://pozible.com/project/193646
[2]網址:http://xiuhuawang.com/baike/shougong/77825_2.html
[3]付守永.《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 [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會出版社,2013.
[4]王麗媛.《高職教育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與可行性研究》[J].職教論語 2014.22
[5]干穎.《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考核與評價方法》[J].科技資訊.2015年08期
[作者]
薛曉霞、許曉婷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常州.213000
[作者簡介]薛曉霞,1981.12,女,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講師,工業設計及其理論研究,講師;許曉婷,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創意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
[基金項目]常州大學高職研究院課題.項目編號CDGZ2014016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為網上采集的文章、圖片,出于對行業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本文章涉嫌侵犯到您的權益,請及時向info@idform.cn進行反饋,核實無誤后進行刪除